建设新型平台 创新驱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新型平台功能 助力能源强国建设
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共同主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国国际新能源及电力科技发展论坛上,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正式揭牌成立。

此次正式揭牌的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是在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内外高校共同支持下建立的新型平台机构,集产业政策研究咨询、科技研发、专利成果转化与转让、标准制定、检验检测、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身,旨在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技术院汇集了众多行业顶尖院士、专家、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作为科技顾问或科研专家,将充分利用这一新型平台,持续为我国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院荣誉院长陈清泉院士、顾国彪院士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正式揭牌后,将积极发挥技术院的自身资源优势,投身推动我国新能源、碳中和、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生态科技、大数据、信息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创新应用发展,研发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促进我国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推广,为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科技领域话语权贡献应尽的力量。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和投资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国,也在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能源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科技产、学、研路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世界发展局势和新能源科技的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技术交流、产业促进等领域,都亟需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研究院这类新型专业平台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助力能源强国建设。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对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在推动新能源、碳中和等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研发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加强新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创新实践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面提出明确期望。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要求技术院要自觉接受并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能源战略,要发挥平台优势,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树深站在中国科学院的角度做进一步解读时说,中国科学院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在能源、碳汇等领域进行体系化布局,未来希望更多的像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这类新型平台机构,能够与中科院紧密合作,紧跟国家科技战略,以解决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为抓手,从战略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能力提升和科普宣传等方面,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技术院执行院长白若迪介绍道:此次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国国际新能源及电力科技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技术院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提出的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重要讲话的一项具体行动。未来技术院还将继续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踔厉奋发,围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等主要内容,持续为我国的能源科技发展提供助力。
专注基础科研与标准建设,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
论坛现场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技术路线图》以及《新型储能国家及能源行业标准征集计划》两大项目,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技术路线图》项目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与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联合发布,是从宏观层面出发,促进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行动之一。据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高巍博士介绍,该项目于去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功申报,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项目目标是在研究总结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为产业协调发展提出有效可行的的建议。
由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电气工业协会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国家及能源行业标准征集计划》,是从标准层面促进新能源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行动之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处处长康巍介绍,本次发布的标准征集计划是依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所制定的,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共同发起,面向全行业征集3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的全新制定和2项国家标准、2项能源行业标准的修订,并将在下一届论坛会议上正式发布具体工作成果。
打造氢能与生物质能源产业功能枢纽,释放产业新动能
“在未来,我们会是氢的主要出口方,到2030年会建成5GW的绿氢产能,我们可以利用海上风力生产绿电、绿氢,并用于交通、取暖等。”苏格兰国际发展局中国区总监兼亚太区能源与低碳转型总监Richard Baker在中国国际新能源及电力科技发展论坛上如此介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碳中和研究中心副主任迟永宁则表示,从电力系统角度讲,未来可能会有比较大量利用氢作为储能方式的项目出现,氢能会解决跨季节的,甚至是跨季度的能量不平衡的问题,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都把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体系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中国将氢能规划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据预测,氢能产业的发展规模大概是10万亿,将占我们国家GDP的10%左右。如何组织实现产业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协同效应,是国内外氢能源界普遍面临关心的重要课题。
“我们与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合作共建氢能与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中心,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整合能力的新能源发展机构,未来新能源市场需求庞大,围绕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必将迎来一次集中爆发,新能源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心将在技术院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全球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中科兴能(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良军,对新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做了展望。
氢能与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唐一枫介绍说,“氢能的特殊属性带来的吸引力,加快了全球对氢能研发的投入,发展氢能产业的意义尤其突出。从能源当量这一维度来看,生物质能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可开发潜力仍旧十分巨大,尤其是基于可规模化、稳定持续获得并供应的生物质基材新品类的科技研发及创新,前景广阔。”
聚焦前沿科技创新,深化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
论坛上,陈清泉院士以《新能源系统助力全球数字化转型》为主题,向与会嘉宾详细讲述了新能源健康发展的思考规律,介绍了其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前景展望。王贻芳院士则聚焦《粒子加速器的节能实践与发展趋势》,系统性地分析了利用粒子加速器解决能源问题的思路、研究和具体措施。

河北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监事、氢能产业与装备专委会名誉主任孙鹤旭为现场嘉宾带来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耦合与协同技术》的前沿科技报告,结合去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相关技术。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ITER副总干事罗德隆,在法国为论坛嘉宾线上分享了《中国参与ITER计划管理及实施情况》,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了解了中国最前沿新能源科技领域的发展情况,并期待未来科技部、ITER能够与北京中科中碳新能源技术院一样的新型平台开展更多的合作。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亚太主管Paulo Lopes以《工程技术让世界更美好--英国可再生能源最新趋势》为主题,详细讲述了英国2019《气侯变化法案》修正的主要内容和英国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计划,系统性地介绍了英国新型电力装备、绿色电力工程技术、新能源科技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中关村论坛自2007年创立以来,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持续聚焦全球科技创新,此次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国国际新能源及电力科技发展论坛,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院所、高校的广泛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给予了本次论坛大力支持。论坛吸引了新能源及电力产业的500余名企业家、学者、从业者参加,来自美国、法国、英格兰、苏格兰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外籍嘉宾现场参会,共话产业发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百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现场报道,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BBC、朝日新闻、亚洲内参等近300家国际主流媒体同步报道。
与会的外籍嘉宾在热烈地讨论中纷纷表示:中关村论坛的前沿化、国际化有目共睹。中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让世界各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在“中关村论坛”的这一舞台上,积极、协同地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表示:中关村论坛作为中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对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促进科技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际新能源及电力科技发展论坛作为中关村论坛的重要活动,未来要坚持立足于为全世界的能源与电力科技工作者们提供前沿化、国际化的交流舞台,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助力世界各国“双碳”目标的早日达成。